•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僵尸

    僵尸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香港2013

    主演:钱小豪,惠英红,鲍起静,陈友,吴耀汉,卢海鹏,钟发,楼南光 

    导演:麦浚龙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祭屋出租

    • HD

      回应我

    • HD

      杏林医院

    • 更新HD

      猛鬼舔人

    • HD

      灭亡

    • HD中字

      厉鬼将映

    • 死亡笔记最后的名字

    • DVD

      僵尸翻生

     剧照

    僵尸 剧照 NO.1僵尸 剧照 NO.2僵尸 剧照 NO.3僵尸 剧照 NO.4僵尸 剧照 NO.5僵尸 剧照 NO.6僵尸 剧照 NO.16僵尸 剧照 NO.17僵尸 剧照 NO.18僵尸 剧照 NO.19僵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曾经凭借僵尸片红极一时的动作明星钱小豪(钱小豪 饰)事业和人生跌入谷底,他带着随身家当入住一栋破败老旧的公寓。经保安燕叔(卢海鹏 饰)指引,走进了传说的凶宅2442单元。小豪悬梁自尽,谁知命悬一线之际遭遇猛鬼缠身,多得隐世道长阿友(陈友 饰)出手方捡回一条命。小豪对白发 男孩小白及经常在2442门口窥视并吃祭祀食物的女人杨凤(惠英红 饰)感到好奇,进而从燕叔口中得知了当年曾发生的一起血腥惨案。同大厦的冬叔(吴耀汉 饰)不慎跌死,冬叔的老婆梅姨(鲍起静 饰)求专修邪法的阿九(钟发 饰)帮其还魂,但酿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爱恋贪欲引出无限烦恼。僵尸猛鬼,趁夜横行……

     长篇影评

     1 ) 《殭屍》觀後感

            生於富貴人家不是罪, 錢用在正途, 用在開拓演藝事業, 不是私下聘請日薪數百元, 在綜合節目或歌唱環節高舉繡著富家公子歌手尊名的花牌, 或是發出閃亮螢光燈箱板 裝著是其歌迷, 有形沒神的兼職。
            
           麥浚龍是背負億萬身家的歌手、演員, 現在大家還是稱為[小華]的劉德華說麥浚龍樣貌不合當演員, 直接了當的批言沒有打擊其心志, 當不了火紅偶像可以找能夠發掘其特色的導演黃精甫, 導演接納了Juno(麥浚龍洋名)撰寫劇本, 給予演出男主角, 表演可人, 電影評論不俗, 小伙子沒有花費金錢修補容顏, 天生樣子不討好是天地容納的平常事, 腦袋汪海大洋裝得下千奇百怪創意, 這是比豪門巨額更為珍貴的寶山。相信麥浚龍在拍攝場地抓緊時光學習執導, 他前望, 幕前成就有限, 缺乏觀眾緣不是他的錯, 勉強不來, 觀眾看見Juno富有個人特色臉孔, 以及奇裝異服就是不賞心, 手執主宰電影靈魂的導演職位, 把腦葉泛起的想法意象銀光利用光影音效創造, 大家自然談論電影是否好看? 手法是否圓熟? 是否有改善餘地? 人家懶得理會導演是不是留有一頭韓國流行髮型, 或是頂上涼快的平頭, 導演就是這麼可以不理形象, 只要電影好看就可以了。
            
           電影取景香港特有的屋村, Juno原本是想借舊式屋村拍攝, 政府偏偏不幫新導演忙, 部門(屋宇處)認定電影題材太血腥, 不批准, 十分不快, 難不成屋村拍攝主題只能是家庭倫理溫馨? 貧窮人家的無奈吶喊? 以及弱勢人士悲情? 香港電影已經回不了戲院不是現今兩大院商雄霸, 戲院眾多, 承載數千萬票房的輝煌時代, 電影從業員不是熬不了電影老闆資金匱乏, 拍攝數量大幅減少, 生計不為轉換其他行業, 留下的是熱血丹心同業。討厭這樣說, 不是麥家家財豐碩, 二公子的電影夢會行人止步, 書面申請不獲, 新導演花了百萬巨款在清水灣搭建公共屋村廠景, 有錢好辦事, 道具擺設下了大心力, 觀影時感到古舊屋村涼魄, 這是錢的功勞, 原本可以原貌畢現, 可恨政府不給本土電影面子, 政府不支持電影事業是事實, 不相借地方製作影片令電影從業員嘆息, Juno有金錢支援方能自成一國, 沒有的不是放棄, 就是改劇本, 屈就作品小了數份靈氣, 有的是殘缺不存的次貨。
            
           《殭屍》找來演了數十年電影演員擔綱, 切入暮氣沉沉屋村, 十分搭配, 錢小豪演一個潦倒過氣殭屍電影演員, 他攜帶簡單行裝, 架上墨鏡步入屋村, 光輝不再, 保安燕叔帶他入了門號[2442]單位, 說:[很小見到明星搬進來。] 說中了演出不再; 離了婚, 只能利用舊款手提電話收聽兒子留言錄音事業家庭失意中年人心聲!
            
           小豪打開行李箱, 發現舊照片, 過身演員林正英及許冠英入目, 雖然導演意願是邀請典堂人馬參與, 可惜他們不在, 這份心意大家領受, 以往家傳戶繞人物不能聚首, 令人傷感惋惜。剩下一人的殭屍演員不能再演同類電影, 電影公司不會發放資金拍攝不合時宜殭屍電影, 過去事物是否沒有保留? 抑或再推陳出新? Juno認為大家以為陳舊電影題材, 再經電腦特技潤飾, 禮聘日本監製清水崇的注入日本恐怖電影養分, 撰寫男主角同屋村數戶人家離合、殘殺、續命, 發瘋及屍變的瓜葛詮釋殘舊屋村單位住戶的執念抱舊父子情、夫妻情, 母子情構成的劇本是《殭屍》踏上相對濫拍, 板斧耍盡的殭屍電影高一個階級的電影。
            
            道士把道胞穿翻了, 穿上不能再短的四角褲在大牌檔炒燸米飯, 當一個是家族世代相傳為民除害, 隨手可拾的燸米殺盡了殭屍時, 世上再沒有賴以為生的怪物, 行業是行到了盡頭, 殭屍法寶一物二用, 治不了就用來糊口, 人要變通才能生存, 倒轉穿上的法衣是對身份的失落, 現在還有殭屍可治嗎? 父親寄託了兒子在別人家裡一去不回, 捨身赴義, 驅魔殺屍是壯烈行業, 錢是用日子一天算一天的生命賺取, 現代是數碼科技世代, 古老行業不利用電腦更新數據就不能謀生, 鬼神說只是網上討論區的閒聊話題, 鈍了的桃木劍是家中歷經家族事業的擺設; 象徵明星身份的太陽眼鏡小豪放不下, 有多少人還認得[委屈]遷入平民居住屋村的過氣電影明星? 人要學懂放下, 沒有殭屍? 在大牌檔記帳炒鍋好了, 街坊欣賞道士的靈活變通, 小豪吃的燸米飯, 是道士要明星適者生存的贈禮, 殭屍電影經Juno執導下發出了餘暉, 他總算為盛行了十多了的香港特有品種拉下了幕。
           
             電影血水大噴, 刀鋒扎進身體音效懾人(清水崇要記一功), 可惜迫力欠奉, 沒有那種痛在心感覺, 導演大可參考法國恐怖電影《Inside》(2007), 剪刀刺入手掌的拍攝手法駭人, 同樣的殺人畫面, 法國電影的確更為抓緊觀眾焦點。然而, 殭屍身後跳動、震動白趟閘的死亡氣氛, 導演技法令筆者心裡震盪。
            
          看了首映禮麥浚龍感言, 謙和有禮, 說話有條不紊, 30而立, 壯年伊始, Juno導演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期待新作!

    Patrick Chan寫於2013年11月10日

     2 ) 煉成《殭屍》的一籃子因素

    作者:月巴氏
    Blog:http://fatmoonb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4.html


    《殭屍》有以下一幕。
    當陳友知道殭屍真的出現了,他找到鍾發,奄奄一息的鍾發嘔住血但自豪的道:「係我煉出來嘅。」
    這一句對白令我起晒雞皮。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生成過程。就算一隻殭屍,也是鍾發花了一番心力千錘百鍊才煉製而成。
    不論是殭屍還是《殭屍》,都基於一籃子因素而促成。
    這一籃子因素,有些是主導了《殭屍》的歷史因素,有些比較隱藏地影響了電影的表現形式,你說成是我本人(不負責任)的聯想亦無妨。
    只能說,從《殭屍》可見到一個中外恐怖片的歷史與系譜。

    《白骨陰陽劍》見殭屍
    我們的殭屍,不同於喪屍,更加不是《吸血新世紀》裡那種用情至深的慘白美少年類型。
    在中國鄉野傳說裡,殭屍是客死異鄉的人,必需借助道士法力引領才能返回家鄉。Dress Code是清朝官服,行動時採用跳吓咷吓的方式,期間雙手仲會向前伸直。
    早在粵語長片殭屍已經現身。像武俠片《白骨陰陽劍》,便有女俠「指揮」殭屍行動的一幕。離奇在《白骨陰陽劍》時代背景不是清朝也不是民初,而應該在更遙遠的古代(即使是架空了的古代),卻竟然存在身穿清朝官服的殭屍……為了娛樂性,粵語長片時代已經可以去到好盡。
    有一點可以肯定是,殭屍由一開始已被設定為沒有意志的生物。

    諧趣 + 功夫 + 殭屍
    《殭屍》最後一場大打,看見陳友在錢小豪身上畫滿符咒,即時諗起《鬼打鬼》——鍾發同樣先在洪金寶身上畫晒符(分別是洪金寶全身赤裸),才去單挑殭屍。
    殭屍一直見於香港電影,但從來冇被大肆描述——直至《鬼打鬼》。
    那時候的功夫片,還在民初諧趣功夫潮流中,技擊動作還未大肆闖進城市。
    諧趣功夫片漸式微,當市場還未出現一個功夫片大變革前,洪金寶把茅山道術和殭屍大膽引入,結合成既靈幻又搞笑的民初功夫片,講到尾,重點不是要嚇人,而治殭屍表面上是用道術,實則還是拳腳功夫。
    而在《鬼打鬼》的核心命題,(無自主意志的)殭屍害人,全因受制於人,(最衰的)始作俑者始終是人。

    林正英 = 茅山道長
    《鬼打鬼》破革成功,《人嚇人》、《人嚇鬼》食住上,論創意是及不上作為先駒的《鬼打鬼》,但同樣找來了林正英,他不是主角,作用卻超越主角——「林正英 = 茅山道長」這算式已經深入民心。

    《殭屍先生》的師徒與糯米
    《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都是洪金寶作品,諧趣功夫味道依然濃厚。
    殭屍片需要再嶄新一點的配置。
    1985年《殭屍先生》,洪金寶只任監製,找來劉觀偉執導,演員除了必備的林正英,還有錢小豪和許冠英,三人構成了一個有趣兼充滿情味的師徒關係,而且不需刻意經營,很自然地你便會感受得到。
    但那份師徒情,我是到後來重看先有感覺,對於當年仲細的我,《殭屍先生》最好睇是那份強烈代入感——每當睇見那隻(由元華扮演的)殭屍王出現,我真係不自覺地跟埋戲中人一齊暫時停止呼吸……而且事後發現,原來唔止我一個細路係咁做。
    至於糯米,除了作為一個治殭屍方法,更衍生了大一段笑料——從《殭屍先生》你會看到80年代港產片那份獨特的靈動,明明大難當前人人依然充滿生命力同你搞笑。
    糯米到了《殭屍》,卻只剩下悲哀。在沒有殭屍的時代,陳友那個家傳道長的身份也變得沒甚麼意義了(也不需要徒弟承傳了),糯米也由治殭屍的法寶,炒成糯米飯食落肚。

    中屍為體,西屍為用
    《殭屍先生》英文片名是Mr. Vampire。當中的殭屍的確滲入了一點西方設計。
    我們很熟悉的那一種吸血殭屍(Vampire)——會吸人血,而被吸血的人又會慢慢變成殭屍的爪牙。
    《殭屍先生》便提取了這一點,交代了一個許冠英被咬後逐漸變異成殭屍的過程——但在這過程裡又進行了一點改造,在西方吸血殭屍故事裡,只要人一被咬,就注定變硬殭屍,但在《殭屍先生》,這不是一個必然結果,所以許冠英還是有得救。
    到了《殭屍》,殭屍已經被塑造為一隻凶殘的怪物,好打得。

    睇殭屍睇到嘔的90年代初
    香港電影慣常做法,《殭屍先生》票房大收後衍生了超大量殭屍片,由80年代中玩到90年代初。
    單是林正英有份演出的便有《殭屍家族》、《靈幻先生》、《一眉道人》、《音樂殭屍》(呢齣單睇戲名已知是一部奇片)、《驅魔警察》、《鬼打鬼之黃金道士》、《新殭屍先生》、《驅魔道長》……後來(已經有點苟延殘喘的)殭屍熱潮甚至蔓延電視,像亞視便特登重金禮聘林正英開拍《僵屍道長》,錢小豪也拍了TBB的《大頭綠衣鬥殭屍》。講真,真的已經睇到嘔了。
    在那個殭屍片熱潮下,《猛鬼差館》未必太關事,但對於殭屍這題材玩得更癲更離譜。片中殭屍的原來身份,是日本皇軍,變異成殭屍後卻屬於西洋那一系,但對治的方法(竟然)依然是茅山道術!只是我們都投入在那份空前娛樂感,冇人嘗試深究或提出疑問。
    至於許冠英的角色,倒跟《殭屍先生》有點相像,叻唔切但又認屎認屁,但講到尾還是屬於善良的。
    作為殭屍片熱潮的中流砥柱,林正英許冠英同樣擁有深刻鮮明的幕前形象(其中林正英甚至足以成為香港殭屍片的唯一代言人);先後病逝的二人,逝世日期也同樣是11月6日。
    《殭屍》在開初和結尾,向兩位演員,以及一個逝去的年代作出致敬。

    不要一見屋邨就當成本土
    90年代打後清裝殭屍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喪屍。
    喪屍隨著電視遊戲正式入屋,過去從來沒有喪屍這物種的香港,也開始出現了喪屍片(《凶榜》裡那種搽白晒塊面的鬼,則算是港產片中最早借用喪屍形象的嘗試)。
    所以事隔多年後當知道有人要拍殭屍,而且是拍清裝的殭屍,我是很驚的。
    仲拍嚟做乜?還可以點拍?
    電影找來了一大班已經有一點年歲的舊演員,故事場景又設定在公共屋邨(從外觀看是井字形,但部分場口見到又肯定不屬於井字形,反而似是更舊一點的屋邨環境),以上一切似乎都在指涉著近年被高舉的本土意識。
    但《殭屍》真的是單純本土意識投射?其實我看不到甚麼本土憑證,那個(經過CG加工的)屋邨,跟外邊環璄不存在任何關係,更似是一個像遊戲《Silent Hill》的「裡空間」,望落好似現實,其實絕對超現實。
    戲裡那班人,恍如被注定的死命留在這空間,而同時又執迷於留著自己存在的證據:錢小豪留著舊戲服、陳友留著父親的治殭屍法器、鍾發留著煉製殭屍的秘而不宣傳統方法、鮑起靜留著老公吳耀漢的屍身。
    結果奇蹟地,殭屍真的被煉成了。各人得償所願,相信殭屍存在的人證明了自己的對的,一心保存家族歷史的人有殭屍可治了,而曾經在銀幕風光地打殭屍的也再次奪回拚命的力量。
    這是一個描述執迷的故事。本土不本土,無關宏旨。

    恐怖的線索
    《殭屍》對昔日殭屍片的指涉,除了清裝和跳吓跳吓、彈墨線和糯米,就再沒有其他了。
    反而充滿了古今中外恐怖片的線索。
    1.J Horror:電影找來了清水崇監製,事實是不少設計也很清水崇:灰藍的顏色調子、總是失驚無神閃出來的惠英紅白髮兒子、亂髮披面姊妹女鬼的奇異肢體動作。
    2.Slasher & Gore:最初看trailer以為全片都極度血腥,原來真正血腥的只有一場,而可能因為只有一場,blood的使用量完全不克制。那種用刀拮落肉身的刺痛感,自然承襲自Slasher Film,而那個一刀拮落手背的設計,我想起2007年法國恐怖新浪潮代表作《Inside》,分別是《Inside》用鉸剪。
    3.Dario Argento:港產鬼片最偉大的鬼光!這種又紅又綠的超現實妖邪燈光,學習自意大利恐怖片大宗師Dario Argento,經典作首推1977年《陰風陣陣》(Suspiria)。《殭屍》裡鍾發個竇,長期泛著刺眼紅光,預示著這是日後一切血腥慘劇之源。
    4.閃靈:那對姊妹女鬼的設置和在長長走廊平排企的鏡頭,點睇都係仿倣《閃靈》吧。
    5.大友克洋:大友克洋當然不是專搞恐怖題材,但他往往在最現實的環境裡找到最不理性的恐懼感。《殭屍》惠英紅棲身的電錶房,牆身地上都滿布不尋常的電線,那種mechanic味便很像大友克洋筆下的畫面;還有,當看到血花四濺在屋邨的shot,我真的即刻諗起《童夢》其中一格!

    煉,需要熱情
    這篇不是《殭屍》影評。電影好不好,請自行評價。
    我想說的是,《殭屍》是一個恐怖片迷,給美好恐怖回憶的重塑。如果你也是恐怖片迷,你不難在《殭屍》按圖索驥找到一幅屬於恐怖片的時間地圖。
    也是一封寫給恐怖片的情書,貫注了熱情。這股熱情,你可以在《鬼打鬼》找到也可以在《殭屍先生》找到,甚至在過去不少經典香港電影一樣找得到。
    當你用熱情煉成了一樣事物——就算是煉出一隻殭屍的鍾發,也值得含笑而終。
    最卑鄙的是那些用一籃子不能公開的因素,剝奪別人動用熱情權利的人形生物。

     3 ) 僵尸跳和鬼新娘,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苦苦等待赴港观片的三周里,预告片我足足看了有六次,感觉是——真TM帅,有TM有范。僵尸有僵尸凝重阴森的帅,女鬼有女鬼凌厉凄戚的帅,市井小民有本色潇洒的帅。

      预告片里那个老僵尸,夜色中翩翩起跳,衣袖飘飘,鬼烟渺渺,从80年代《僵尸先生》跳到了21世纪,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继邵氏武侠,刘氏黑帮之后,踏出一条让世界为之侧目的鬼片小径,通往那华人文化的悠远深邃之地。不跳的时候在阴暗中肃立,头上还带个新型铜钱古董口罩,可媲美印度姑娘们的绫罗轻纱,若隐若现,惟妙惟肖,不过遮遮掩掩的不是一个好身段,而是吴耀汉嘴边三两颗向往鲜血的獠牙,我跳,故我在。

      那首《鬼新娘》,30年前唱到现在,依然在夜色中余音绕梁,这歌曲入选香港近一千年版十大劲歌金曲都不为过,鬼神童子般的童声合唱,诡异邪气的调子,绝望紧迫的歌词,如果不是鬼上身的鬼才,怎么会写出这么棒的作品?

      僵尸跳和鬼新娘,不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了。
      
      麦浚龙和清水崇告诉我们,僵尸片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低俗消遣,僵尸片也有尊严。好的僵尸片,就像杭州楼上楼里的东坡肉,用精致的小盅装着文火炖着,里面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圆润有致的一份佳肴。

      对鬼片而言,所谓肥而不腻,就是刺激而不惊吓。这个简单的真理,就是到现在很多拍了一辈子鬼片的导演都跨不过的门槛,尤其是欧美系鬼片。惊吓是喜爱在电影院里的欣赏鬼片的观众所不能承受之轻,十多个环绕组合式音响,在十分之一秒内突然从寂静到重响,把整个人吓的弹跳起来,一场下来十多次,无论是器材还是人体器官都难以接受如此折腾,有人说看一场鬼片消耗2千卡路里,而这么惊吓下去死几万神经细胞,不值。

       很多导演居然还对惊吓乐此不疲,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观众真正需要是非日常生活所见的眼球刺激,非现实世界的际遇和逻辑关系,我们为什么需要鬼片?因为有些现实世界的恩怨情仇,需要法律人情以外的非现实因果报应去狠命发泄,用更极端的方式,去呈现恶善皆有报的天理,而观看这种极端过程,带来的就是刺激,而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惊吓。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等拙劣手段,好比拍悲剧的时候找个女人从头哭到尾,拍色情片的时候找个女的喊爽喊到死那样,俗不可耐。也正是有如此多的单纯惊吓片,把大多数潜在鬼片粉丝拒之门外,间接影响该类影片的快速发展。

      这里可以告诉未看而准备看的粉丝们,《僵尸》不惊吓,只刺激,可以放下提心吊胆,轻松舒适观影。

       麦浚龙和清水崇还告诉我们,拍鬼片的人不能妄自菲薄,鬼片也可以很有气质,清水崇就是鬼片里的王家卫。

      纵观僵尸全片,任意截图一个画面,绝大多数都可以做成风格独特的海报,2442打开门后一吊两躺的一片红,狭隘走廊里四个地狱使者打伞巡更,那捆满红线上铁索的衣柜,那散发出血气游走在四面墙壁的厉鬼姐妹,惠英红痛失爱子后一手丧钟一手狼牙棒找鬼复仇的眼神……,随意回忆一些片段,都是可以长久流传的经典画面。这片子甚至会像《魔戒3》那样成为亚洲鬼片教科书,在拍摄手法和角度上备受新旧导演的借鉴和抄袭。差的,就只是一个公认的奖项。

      受害者有时候比鬼本身更出彩。《僵尸》里面,一道一术一戏子, 一老一母一看更,这六个香港老戏骨,把社会底层百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讲故事的,只能是被鬼迫害的人。麦浚龙选对了人,成就了《僵尸》的剧本,清水崇造酷了鬼,成就了《僵尸》的视觉效果。

      观影之前,很担心一个问题,就是初出道的juno会否被老前辈清水崇强压过头,抹杀了香港僵尸片特有的卖点?观影过后心情顿觉宽慰,除了女鬼上身僵尸这个创新外,该有的糯米木剑罗盘墨斗一样不少,还是80年代原汁原味,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其实不仅仅人间有法治——治鬼有法,让鬼片在术道规则下游走出彩,始于刺激,终于交代,是香港鬼片一直领先于国外鬼片的核心价值,有规矩才有结局,有规则才有交代,观影的人看后心情才有始有终,而不像大多数国外鬼片,空穴来风,来无影去无踪,像看卫斯理的小说,开头越爽,结局就越不爽。juno没有放弃这点,而是把它发扬光大,重新启用让人一见就唏嘘,一见就有回忆共鸣的钱小豪,陈友,吴耀汉,很好,很好。

     略有遗憾的是,高潮部分实在太短,人鬼PK也来得太肤浅。本来正邪两方,一方是姐妹厉鬼+中国僵尸+丧心病狂老太婆,一方是丧子大妈+抓鬼老道士+功夫底戏子,这个4V3的局面,如果不是个人淘汰赛而是团体对抗战,那将是多么刺激的局面。对抗形式选攻城模式,邪方要攻陷2442,夺取养尸地,正方则要千方百计守住楼梯、走廊、木门三大关卡,然后丧子大妈用糯米作暗器,狼牙棒作武器,担当驱鬼副手,功夫底戏子由于有短暂不死身,理所当然担当肉盾接受攻击,抓鬼老道施法,布阵,封结界,补血,担当法师,有攻有魔有法术把邪方打得满地找(獠)牙,然后出大绝,第一重大绝是鲍起静疯狂老太婆自刎歃血帮僵尸补血,第二重大绝是双女鬼附身僵尸,增加爬墙和迅击技能,最后钱小豪借助抓鬼老道“漫天糯米雨”大绝+东方不败的墨斗红线阵摆平,回归香港僵尸片本色,多带感。
     
      画面有气质,剧情有张力,演技有保证,除了师奶,学生,腐女,《僵尸》也可以受到文艺才俊,业内人士,社会精英阶层的青睐。可以这么说,无论任何身份,观众告诉他的朋友、同事、女伴,他看了,他喜欢麦浚龙的《僵尸》,他不丢脸,他有taste。据闻已经有投资人有兴趣拍续集,如果能够加上欧美吸血鬼和狼人,和中国僵尸,日本女鬼合作拍一个世界四大名鬼的激斗故事,那可真是华人鬼片的繁华盛世。

     4 ) 富二代与僵尸的约会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先不说影片内容,《僵尸》都是一部奇特的片子。它不仅上演了僵尸归来,为今年的恐怖浪潮再添砝码(《迷离夜》与《奇幻夜》),甚至可以提前预言,它能够在2013年度的华语电影以及明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留下一笔。 一方面,富二代麦浚龙终于亲自执导电影,不再满足于编剧当演员,致敬华语电影独有的类型片僵尸片(结尾字幕致敬林正英和许冠英)。他更拉来日本恐怖片大拿清水崇,放开手脚,兼而有之,大玩CULT元素(爆骨断手之类)。另一方面,全盛时期的僵尸片产量过百,但自新千年开始,作为一种类型,僵尸片近乎消亡,令人感慨。偶有王晶之流翻出来炒冷饭,质量却是惨不忍睹。于是也难怪片中僵尸道长特地要一番感慨:别说道士,现在连僵尸(片)都没有了。 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以过气电影明星钱小豪为首,集合了一堆老牌演员,效果堪比早先的《打擂台》。像陈友、楼南光,看过僵尸片开山之作《僵尸先生》的观众应该仍有印象,再到擅演反派、以打著称的钟发,加上演技派鲍起静和惠英红等人的存在,吴耀汉和卢海鹏等老熟脸,《僵尸》并非只重恐怖效果,而轻演员表现。尤其是在钱小豪、鲍起静和惠英红身上,每个人都安排有一段情感过去,深化了人物本身,更为立体。 《僵尸》以童声合唱的《鬼新娘》开场(来自《僵尸先生》的经典插曲),可谓极度温馨怀旧。除了常见的凶宅、恶灵设定,《僵尸》不乏血浆,杀戮气息极重。这部电影把重头戏安排在了炼制僵尸和七日重生上,五行八卦的斩妖降魔也颇有创意。至于观众翘首企盼的僵尸露面,电影久久不愿出现,僵尸跳出现了几次,屏呼吸运用了一次。对一些追求古早味道的观众来说,影片这样的表现可能会让他们略感失望。大量特效场面的运用,日式恐怖的渗人掺入,它们都大大削弱了以往僵尸片的幽默搞笑,僵尸也变得不甚活泼。但是,过去已成为过去,僵尸片无法死而复生。如果没有人加以创新,那么,僵尸片只会永远尘封在地下。站在这个角度上,个人比较欣赏麦浚龙的创新和尝试。无论如何,总要有人凭着热情、甘愿烧钱去做一些不计回报的事情。 恐怖段落以外,影片中的公屋大楼庞杂、陈旧而阴森,鬼气逼人。《僵尸》围绕这种感觉大做文章,腔调十足。2442房间,光是一灯一柜,斑驳墙壁,足以派上用场。时代不同,以往僵尸片的民国时代,一个师傅两徒弟,一名财主一个保安队长,设定简洁,布景简单。回到现在,僵尸已经没有了生存和出没的空间,老骨头也不经打了,那么,如何让僵尸出现?气势上不输给恶鬼?这正是《僵尸》所要解决的问题。 影片精于美术道具取景,那座大楼一出来,你不免心里惊呼:有鬼。至于钱小豪这样的主人公,他从出场就是一副失魂落魄模样,那就难怪要招鬼,惹鬼上身。不过,恐怖体验挥之不去,但邻里之间却还是人情暖暖。大排档一段戏,口味咸淡,知根知底,众人亲如一家,这大概也是导演的一种尝试,而不是让人与鬼一直纠缠,恶斗到底。 电影没有满足于携手得胜、恶灵退散的圆满结局,因为在故事行进中,《僵尸》已经鲜血累累,死人无数,很难回头。借钱小豪的双眼,《僵尸》留下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就像你不知道,有颗陀螺最后有没有倒下。【凤凰网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70venice/

     5 ) 有谁还记得僵尸吗

    有谁还记得僵尸吗。

    我说的这种僵尸,不是《僵尸肖恩》或者《美国僵尸》里头留着口水翻着白眼敲窗户的傻大个儿,不是《千尸屋》里的斯伯丁船长,不是《杀出个黎明》里那个热舞到一半就变异的墨西哥大妞,不是《恐怖流浪公园》里戴人皮面具的诺玛,更不是《暮光之城》里头带着美瞳擦着白粉的非主流。这些美国狮门B片儿里的生(死)物顶多只能算是丧尸,或者变态杀人狂,行尸走肉。而我说的这种僵尸,是那种穿着直挺挺的清朝官服,双手伸直,双脚并拢如麻雀般跳跃前进的中国僵尸。他们脸色铁青,眼眶发紫,略龅牙,指甲巨长,每次都一路小蹦来到一个一出场就知道要死的龙套身后,等他回头。

    从字面上来看,美国的僵尸之所以只能说是丧尸,是因为他们移动起来一点都不僵,只是动作略为笨拙罢了。 而中国僵尸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僵直,跳的时候也是脚前掌发力,保持“尸僵”这一法医学特征。 丧尸看上去一般是死了很久的,已经溃烂的样子,僵尸则是死后3,4小时脸色略显青灰色,有的还带着入殓时的妆。传说老宅子的门槛之所以很高,就是为了防止僵尸跳进去,也防止房子里刚进棺材的那位诈尸跑出去。这类民间与僵尸相关的传说十分丰富,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兴趣者可查阅如湘西赶尸之类的历史民俗。只记得喜剧片里的确出现过一只僵尸在门口原地弹跳,一帮人隔着门槛商量该怎么办的桥段,真是非常典型的港式搞笑。

    僵尸们不吸血,不啃人,只吸元气。切忌与他们近距离对视,否则就会有一股绿色或者粉红色的气儿从你鼻孔里,脑门上冒出来进入他们的嘴,然后你就成了一具干尸。他们活跃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产电视剧和电影中,与各路道长和大仙儿们斗智斗勇。如果想知道昨晚僵尸有没有来,就得在门前撒上一兜子糯米,这样就算最猛的僵尸走过鞋底也会冒烟,而且还会留下脚印。僵尸们也是很可怜的人,他们死的时候没有被安葬,所以才会诈尸到人间来捣乱。术士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往他们脑门儿上贴个符,让他们睡觉,然后好好埋了再往坟头上封一贴灵符。这种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战斗让我们这些看着港产片长大的孩子深受感动。在广东人的心目中,僵尸是最可爱的坏蛋。

    18,9岁的时候我有个小男朋友,他的偶像是一个叫做Rob.Zombie的美国摇滚牛仔,最喜欢看的就是美国僵尸片。我非常努力地去接受他这种喜好,揣摩那种看着一群皮肤溃烂的丧尸在后头追,走投无路时急中生智把他们都切碎的快感。但看着那些咿咿呀呀的傻子,看着人们把他们射成筛子,把他们锯成两半时乌黑的血溅出来的画面我只想吐口痰。说白了,结合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来看,他们的僵尸就是一群迷途的羔羊,拖着罪恶的躯体找一个能把他们彻底敲死的人。想想港产片中皮肤细腻,穿戴整齐,找不到自己棺材的僵尸们,美国那些瞎晃的只想吃肉的僵尸们显得不能再肤浅。再看回蹦蹦跳跳的僵尸,一种东方人,尤其是广东人的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所以我虽然很喜欢小男朋友,在他入迷地看丧尸片的时候我还是无法与他同乐。而他却以为,我不喜欢看丧尸片只是因为我胆子小。

    喜欢僵尸的我和喜欢zombie的小男朋友最后没能修成正果,僵尸也逐渐被原先的美国丧尸和吸血鬼们抢了风头,甚至,抢了名号。心酸的例子如陈冠希老师出演的《千机变》。陈老师以他帅气的混血儿面孔和招牌式的坏笑,配上变异时张开的大嘴和獠牙,完美地为我们诠释了吸血鬼王子的形象。可是当管家黄秋生问陈老师,我们住在教堂里,是不是不太好的时候,明明是吸血鬼王子的陈老师却说:我们做为新一代的僵尸,要有些新意,明白吗?

    于是,在新一代的僵尸片里,僵尸们开始吸血了。跟元气相比,血是一种多么具体多么不浪漫的东西啊,具体到你可以想像一群僵尸去大排档吃猪红和鸭血粉丝汤。在新一代的香港僵尸片里,我们再看不到林正英师傅,取而代之的是甄子丹和成龙大哥演的驱魔人。2003年英皇投资的两部《千机变》稳住了旗下偶像Twins在香港的地位,而且还大捞了近2亿港币。当时香港媒体大呼僵尸片“复燃”,却不知昔日属于港产片黄金时代的清朝僵尸已经彻底被好莱坞式的英俊吸血鬼们抢了地盘。今天,当我们说僵尸的时候,指的通常是vampire和zombie,就连日语ゾンビ一词所对应的也是呈溃烂状的美国僵尸。偶尔有对东亚文化感兴趣的老外想起看过港产僵尸片的话,他会让你给他讲讲Hopping-Vampire. 估计关于文化霸权最残忍的例子也不过于此了吧。不知道清朝僵尸们听到这样的英文名不知道会不会跳起来大喊:我不吸血的啊!

    不再是殖民地的香港人在怀旧的时候首先丢掉的竟是自己在殖民时期最推崇的清末中华文化。香港在那个时候被割据,港人从此再找不到根。都跟王家卫的阿飞一样,到死都不落地。本来还有僵尸在电影里替他们寻找,本来还有道长带路,本来还有马小玲。现在只剩打着伞的红旗袍美女在街头徘徊,还都说的是夹着洋文的广东话:老细唔该买把遮啦,我唔够quota翻去交差啊。(老板买把伞吧,卖不掉的话我回不去啊。)

    今年的港产大片《僵尸》的导演,带着日本摄制组的歌手麦浚龙说他是要向港产僵尸片致敬。片子的英文名Rigor Mortif算是十分忠于“僵尸”的一个译名,直译回来的话就是“尸僵”。预告片里钱小毫,卢海鹏,惠英红,鲍起静等港产鬼片大戏骨们集体亮相让人充满期待,但长得跟伏地魔一样的僵尸出现时又觉得有些失落。真是僵尸归来的话,起码,得先给他们铺上柔软的糯米吧。

     6 ) 战得千年破,一梦万古愁

    我太爱港产片,但是和朋友们坐下来,聊的多数是功夫片和邵氏片。

    那年林正英去世,才突然发觉,同样是录像厅老观众,大家一直最不愿错过的是僵尸片。对于林正英、许冠英、钱小豪,大家居然个个熟悉,甚至对于林正英的黄大仙,都能分出各个电影,聊出各自个性来。

    03年,徐克领着钱升玮,拍了《千年僵尸王》,真是大大往前走了一步。不过对于两位老怪来说,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甚至片子连国语版都找不到。

    然而麦浚龙的《僵尸》,真是震得我一天说不出话来。原创性足够,故事很完整,表演水准极高,人物符号化处处是戏。明的怀古不多,全是暗藏的致敬,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独投有缘人。

    这样的电影太难得,有人拿《打擂台》相比,要我说,没任何可比性。《打擂台》那是回光返照,《僵尸》干脆就讲个死路一条。

    还有人拿麦浚龙说事,说富二代也有会拍电影的,屁话!你翻翻中国导演的名字,张艺谋这种草根出身的有几个?家室跟麦浚龙差不多的(当然差的都是挺多的),有几个又能拍出像样的类型片来?

    我对卢海鹏、惠英红、鲍起静这三位演员有着特殊的感情。惠英红长得像我妈,看过的人人说像,卢海鹏长得像我姥爷,鲍起静长得像我奶奶。西片再牛逼,没有中国面孔,也找不到这种浑身惊悚的亲切感。

    陈友印象里就演过《僵尸叔叔》《僵尸先生》两部僵尸片,但都是录像厅大片,《僵尸先生》场场都有人站着看。加上各种各样的配角,实在脸太熟。在《僵尸》里披着这身宽袍睡衣一出场,眼袋里全是沧桑,掐着烟头一低眉毛,简直不能直视。

    钟发就太厉害了,我们小时候想起钟发这张脸就没法睡着觉,大眼睛简直要掉出来,脸颊深深下陷。就算演的是再小的反派配角,一瞪眼就要感慨老祖宗造人也有手抖的时候。马云那是怪,钟发叔叔那才叫吓人。《僵尸》里看着钟发眼熟,不敢认,脸还胖了一些,看着顺眼多了,虽然角色周身惨白,能看得出气色还成,也觉得欣慰一些。

    虽然鲍起静老师已经拿过影后,但我说句心里话,以前真没觉得老太太有多厉害,因为长得太慈祥,老是那张街坊里最不起眼的笑容。《僵尸》里有一场点题的戏,老太太绕着僵尸做衣服,从装作若无其事,到错失惊愕,到悲痛欲绝,再由头来过。戏也设计得好,老太太演得太棒,七八座金像奖都拿得。

    钱小豪,他一出来,一宣告男主角身份,熟悉僵尸片的人就知道,编导太不简单,太够意思了。行李里拿出一张三个人的照片来,真是看得我全身一震,编导和钱小豪真敢来。林正英走了,许冠英也走了。僵尸片里这三位男主角,直接出现在这张照片上。活着的,就剩下钱小豪一个了。《僵尸》里表象的沧桑,是陈友在带戏,内涵的惆怅,在钱小豪这角色身上,这个一点也不老的名字,和这张没怎么老的脸,全是历史。

    场面我就不分析了,高手们都说得极在理。就说最后一场大决战,刻意压缩在这么小的场面里,却极细致。说到小格局,是很港片,说到细致,其实港片在当年,都属于细致的,8090年代任拿出哪个功夫片的分镜,现在的导演也来不了。但是《僵尸》这场戏是极细致,可以放诸时间去超前了。多说无益,请自己看。

    故事我就不分析了,前面的部分其实比较简单,细节比架构出彩。结尾的设计,升华十几层楼的境界,历史和现实,轻轻地撞碎在停尸台上。

    我记得王朔狠狠骂过港片,认为打打打打是好勇斗狠,意识形态有问题。其实这跟他的大院出身有关系,他从把玩政治的环境长大,就算游戏人间,也是看着现实的脸谱侃世界。他不喜欢,是他个人的事,就像我们喜欢,是我们个人的事一样。

    年轻的我们,总是觉得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发现,发现梦想的力量有多么伟大,但回头再看从小就看的成龙电影花絮,那些在潜意识里带给我们的,死缠烂打、精益求精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我们从录像厅里糊里糊涂走出来,在今天,踏踏实实走下去,看到港片死了,却还有《僵尸》这样的电影,用高标准去怀旧,也去原创。仿佛是一个一身煲仔饭味道的知己出现在面前,微笑着拍拍你的肩膀,证明你一路走来,都是值得的。

    这,才叫他娘的致青春。

     7 ) 生不逢时的执念

      名字如此朴素,在今天,实在少见。
      港片式微,花俏的包装顶个鸟用。

      《残春》中有一句话:“我们对于生的执念,却是日深一日”。作者肯定没想过,这句话会被人拿来做一个香港80后富二代导演的处女作的注脚。

      总会有执念,无论人鬼,或是六道之外的僵尸。
      港人当然对港片有执念,心心念念那个年产三百部的全盛时期。那时候有色艺双绝的女明星,她们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都是撩人;那时候有才华横溢的导演,他们翻手苍凉,覆手繁华,一群白鸽、一捧黄沙、一副纸牌皆可入戏。
      何止港人对港片有执念,我们这些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北佬”也抢过新上架的VCD,隔天在学校卖弄新学的“港普”对白。
      执念这件事,只有在有作为的时候才有意义。
      整个电影圈都在为港片痛心疾首的时候,有谁真正做了什么?抖几个烂段子就是“幽默”,找几个老演员就是“怀旧”。港片只靠黄百鸣们显然不行,好在还有麦浚龙,好在他拍了《僵尸》。

      电影一开始,童声合唱《鬼新娘》(《僵尸先生》插曲)已摆出致敬的姿态,故事就在这阴郁、沉重的气氛中铺陈开来。致敬和缅怀的,都是不肯放下的执念。
      过气影星钱小豪象征的是香港僵尸片,港片整体走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僵尸片的无人问津也在情理之中。心灰意冷的钱小豪找了一间凶宅自杀,死前不忘将随身携带的物品一一排开,这些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纪念:泛黄的合影,僵尸片、赌片、武打片三种戏服。一个时代渐远,曾经合影的一班人,有些跻身国际,有人阴阳两隔,留在原地的总是不知如何自处,痛快决绝,倒也干脆。
            当绳索勒进钱小豪的皮肉,瞳孔放大,房间中似有鬼魅横行,又似乎没有。短暂的痛苦后是幻觉,吊诡的潘神、腐烂的草莓混杂着他早年的电影镜头飞快闪过。
      过了这一关,终获虚无。
      而就在这时,大隐于市的道士阿友挺身而出,睡袍,白背心,桃木眼镜,好一派现代道士的风骨!阿友手起刀落,割断了钱小豪颈上的麻绳,先救下他的肉身,又赶走伺机而动的女鬼。虽久未出山,动作依旧流畅,未显半点老态。时过境迁,人还未及老。
      阿友不知道,被他一刀割断的还有过往和如今,真实和幻想,生和死。
      当镜头摇过那照片的时候,有多少观众按下“定格”,仔细辨认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
      音容宛在。

      道士在没有僵尸的世界只能靠炒饭维生,可笑又可怜。如果说挂在墙上的罗盘是为了纪念家父,那阿友利落的身手又如何解释?阿友是很尊敬道士这个职业的,这么久了技艺都未生疏,只是无奈没有僵尸可抓。
       “饭炒的再好吃又怎样?”“总之一句话,生不逢时。”
      所谓无奈,不过道士炒糯米饭时翻飞的大勺。
      无奈和爱一样,恒久而稳定。
      失去爱人的师奶、不敢回家又不愿离去的疯女、阳寿已尽的法师、屈死的双生女鬼,都是靠爱和无奈才能在这监狱般的屋村住下去。
      比恒久和稳定更加恒久稳定的,是执念。

      关于这部电影结尾5分钟内的剧情已经有了太多猜测,导演麦浚龙也给过一些解释:“我希望去说一个关于希望,一个被遗忘的恐惧的故事,小豪他在电影里上吊,通过回光返照寻找失落的家庭,寻找尊严,找到自我,这是一种探索,最后的镜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他笑着离开,我觉得这就是希望。”语焉不详,这样也好。
      麦浚龙还在采访中透漏了几个细节:
           为了帮钱小豪找到抑郁的状态,他睡下2个小时,就会有人给他打电话叫醒他,聊十分钟再睡;每天的饮食也清简。在这种状态下,人很快就陷入混沌忧郁的状态。
      这个剧本前后大改过3次。4个高大的招魂阴兵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冗长昏暗的走廊里,这场鬼气森森又威风凛凛的戏是写给许冠英和楼南光的。谁也没想到剧本还未写完,许冠英已离世。麦导觉得无人可替代许冠英先生,于是大刀阔斧将一整段戏都删掉。
           第一遍看这个桥段时只觉荒诞惊艳和突兀,听了这来历后再看一遍,画面更显凄冷。
           “最重要的是创作是否你想要的,是否讲得到你想讲的故事。”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富二代的任性,他可以不顾市场,“不为获任何奖而拍戏”。但这也是一个80后对儿时回忆的凭吊,一个电影人对港片的执念。
          至于象征、手法、日式元素、剧情、特效、造型这些废话,在看过麦浚龙的才华后,已没必要再啰嗦。

      我只是很想知道,那段删掉的故事,是否真的无人可演。

     8 ) 这是一场因执念而产生的轮回

           僵尸又名七日重生,这部影片挂着致敬僵尸片的幌子,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因执念而轮回的鬼故事。
           筒子楼到底存不存在呢?它作为一个时而筒,时而又不筒的建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筒者,内口而外口是为回,这就是在暗喻轮回往复,没有结局。那么没有结局的本片,想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从小到大看过无数僵尸片鬼片,细心点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僵尸或者鬼之所以出来闹事,一定是因为有未了之愿或未竟之事,这些统统可以称为执念。影片中,男主钱小豪接受不了妻儿去世来到筒子楼寻死,阿九接受不了将死而养小鬼甚至炼僵尸,梅姨接受不了冬叔之死找阿九炼尸,小白妈妈明明害怕2442房因割舍不下曾经的家每天都去偷看,看门大爷燕叔因为放不下小白母子迟迟不退休最后横死,阿友一直将五行法器挂在墙壁上等着它转动的那一天。他们都在告诉我们:无论是人是鬼还是僵尸,只要在这个世上,都有逃不掉放不下的执念。
           执念因情而生,或许会因情而释,一个执念的消亡伴随着另一个执念的新生,此起彼伏,不停往复,所以根本不会有终结之局,有的不过就是一场和另一场的轮回。
           执念是痛苦和罪恶之源,如何放下执念?影片在最后告诉我们:男主幻想重新来到筒子楼,重新认识了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理由重新自绝生命,死时妻儿未死,有子收尸,已知天命(验尸标签上写了50岁)。
           影片在最后这样告诉我们:如何放下执念,只能自我超度。

     短评

    日式恐怖、美式血腥加港式迷信杂烩,除了还不太会把握叙述节奏,MV风格镜头和声效滥用,拍得真可谓有情有性,如果真是麦浚龙一力完成的,笔仙之流都可以去死了。首映现场看到活人,到29岁终于长开了,说话也头头是道,彻底改观。

    4分钟前
    • 阿尔髮
    • 推荐

    香港僵尸片的外壳,嵌入日式恐怖片的元素。麦浚龙+清水崇,怀旧却又不失创新,cult却又不失文艺。结局那段臆想镜头,致敬经典僵尸片的同时,亦暗示现状:老式港片风光不再,但仍有一帮人坚持。

    9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所有的铺垫只为最后20分钟的壮士断腕。

    10分钟前
    • Mika
    • 推荐

    麦浚龙真是一个超级走心的富二代 不管是做音乐还是做电影都认真有想法 出来的结果自然是赞到爆 虽说我是被林正英吓大的【。 但看到那个时代的东西在如今用这么酷炫屌的技术表达出来实在是惊喜 电影并不是为了恐怖而恐怖 故事也讲的很好 很多细节和场景都能体现用心 ps钱小豪保养得也太好了吧

    11分钟前
    • igrɛkonze
    • 力荐

    放不下的执念,必将在死前重演

    1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這部片子確實不錯,情節雖不算新,但節奏鏡頭氛圍的處理都挺好,輕微的搞笑和恰好的感人設置,外加一幫老戲骨的加分,即使后半段有變動作片的傾向卻不會有龍頭蛇尾的感覺。讓我這枚反應過敏星人在自己手指縫的遮遮掩掩和各種大呼小叫下,依舊感覺值回票價~麥浚龍這個新導演還是值得期待的!

    21分钟前
    • 猫薄荷K
    • 力荐

    林正英港僵文化的一次追溯+悼念。当代特效作血肉填充老派骨架再现道僵世界观,浑片散发浓浓的人文关怀+文艺气息。文本本源《钢之炼金术师》——对往生者的留恋,衍生无尽的恶。因历史车轮而磨掉本来面目的人们,以为突如其来的事件能重拾活着的意义,其实一切终究不可逆。结局悲戚而情怀到位。

    26分钟前
    • ZeonGin Sou
    • 力荐

    丧尸片中你最文艺,文艺片中你最丧尸。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很多人都说电影的剧情很荒谬,原来,人生比电影更荒谬” 震慑、怀旧、越怕越吸引人往下看,越看越好看,越好看故事越精彩,越精彩越看不懂……2013年最王家卫的恐怖视听奇赏,吴耀汉演的僵尸符合所有预期。“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记忆,你一定要重新教导我怎样去笑。去笑,其实很累。”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红线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和《功夫》的猪笼城寨的封闭性及致敬前辈一样,重启了多年未曾触及的僵尸片,老戏骨的演出值得激赏。可惜年代的转变今非昔比,故事干瘪沉重,美学和日式风也太重形式,已经再也回不去了。正如结尾的临终一梦,僵尸戏码大势已去,终归是入殓为安。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红线,符咒,黄袍道士,银剑,武功,口诀...当僵尸横举着手跳出来时我也差点兴奋得跳起来!可惜为了海外市场过于西化,故事没讲顺畅整体显得花哨,僵尸跳了两下就成了伏地魔。不过情怀的确有,要是像过道里四个高大的过路鬼那样鬼魅极致的中国元素再多点就好了。想象力,视效设计和完成度真是牛逼。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美术和摄影都好用心的电影,一如《一代宗师》,如果每个港人都这么用心去做本土强势的武侠片和恐怖片,扎克·施耐德随便秒

    44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哎

    4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有幸在多伦多电影节看了首映,还看见了麦浚龙,本人真的很好,谦虚友善,毫无架子。片子拍得有新意,几乎没有逻辑问题,画面更是漂亮精致。结局倒是令人意外,可能为了能在国内上映留了一手。鲍起静的表演绝对是个亮点,老戏骨。

    51分钟前
    • Steven|海边的卡夫卡
    • 推荐

    有感觉…… 感觉,这东西,你们应该懂的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其实致敬的非老港片,而是致敬了恐怖片。影片汇集了港片的僵尸传统、日式的女鬼造型及行动方式、美式恐怖片的血浆,麦浚龙对恐怖片的爱杂糅出了一部很有趣的片子。本片首先胜在风格,全片呈现出的阴森恐怖的氛围非常对味,看起来真有点冷,包括摄影、美术几个方面的特色突出。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片头鬼新娘的曲子一出,已经激动得抖如筛糠,后面“别说道士,现在这个时代,连僵尸都没一只”的台词又更加感概,已经很满意了结尾还来高杆,哇哦,其实只要看到钱小豪,陈友,钟发,楼南光再演僵尸片,就够了。

    5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What a wasted movie.

    60分钟前
    • 无所谓
    • 较差

    处女作就这水平的话,那前途就不可限量了。

    1小时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HKAFF三級版。老實說,並沒有期待中那麼好,四星是私心。沒看過殭屍片,但我想除了演員外,這部片子所蘊含的殭屍元素並沒有那麼多。視覺效果陰暗而美,CG一般,有些許驚悚,配樂有參差。Juno是個想法很多的好少年,講許多人情人世,但貫徹得不夠徹底,遺憾。鮑姐真的演得好好,以及好愛陳友!!

    1小时前
    • 烏滌非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